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胡雨松
进入八月,阳光炙烤下,大地散发出缕缕热气。
驾车沿着新修的山路盘旋向上,至大别山深处的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眼前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让人顿感清凉。水田里,村民正麻利地采摘农产品,割下约有一人高的苇草,将根部撅开,顺手将根茎剥皮递过来,“直接吃,甜咧!”
在马畈村水田里大面积种植的,就是茭白,也称茭瓜,是一种常见的水生蔬菜,适宜在25℃以下生长。
石关乡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即使是夏天,平均气温也在25℃左右。然而,在2000年前后,夏日清凉却成为阻碍当地农业发展的因素,相对较低的日平均气温,导致田里的水稻无法灌浆,即使到了秋天,稻谷也都是瘪的。
马畈村道路两旁种满绿油油的茭白。人民网 胡雨松摄
2000年,在马畈村村两委带领下,当地村民开始试种起茭白。刘三一是马畈村最早种茭白的一批人,如今已带领超过150户农民开办起了丰收种养产业合作社,除了种植茭白外,老刘还搞了50多亩试验田进行水旱轮作、茭鸭套养、茭鱼套养,一年收益超过20万元。
每年六月中旬至八月底,都是茭白上市集中期,行情好的时候,茭白田间收购价就能达到5块钱一斤。
那遇到行情不好呢?
“行情不好就放到冷库里,等行情上来了再卖。”刘三一指向路边的保鲜冷库,这是他和合作社农户的“定心丸”,“现在咱们村茭白面积估计得有1000亩,还好这两年村里公路修好了,路边的保鲜库也越来越多。”
刘三一回忆,2016年以前村里主要道路还是石子路,不到3.5米宽,无论是运肥料运种子,都很不方便,特别是每到夏天茭白收获季,收购茭白的货车停在路边,乡间小路立刻就给堵上。
随着“四好农村路”深入推进,马畈村村路在2016年起迎来提质升级,6米宽的沥青路修进大山深处,农村公路修成了产业路,2023年全村道路实现全部硬化,运输化肥种子、农产品的大货车畅通无阻。
刘三一养殖的鸭子在硬化后的路面悠闲散步。人民网 胡雨松摄
近年来,岳西县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着力优化农村路网布局,新建的自然村道路联通了村组、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农村公路成为产业路,马畈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从2015年前的750亩,发展到现在的1560亩,其中,茭白种植面积950亩以上,年产值760万元以上。
路通百业兴,一条条高质量农村公路的出现,也让石关乡夏日清凉的优势越发凸显。
“这里是烈勇家民宿吗?”8月8日下午3时,南京市民成先生一家三口自驾来到马畈村。一周前,成先生在网上看到马畈村“一宅两院”民宿推荐,“早就听说石关乡很凉快,查了下路线,自驾过来很方便,就订了房间和家人来过暑假。”
民宿外停车场停满来自长三角的小汽车。人民网 胡雨松摄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石关乡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为引导和支持马畈村避暑休闲旅游发展,马畈村实施联网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同步进行路域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硬件基础和地域特色,形成了内连外通的交通网络。目前,村内主干道已实现循环联通,硬化路面直通村民家门口,村民从此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马畈村的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
村民也利用家里闲置房屋打开家门办起农家乐,马畈村利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出试点民宿改造项目,创造出“一宅两院”建设模式,经过翻修后的农房,一侧是农户自主空间,另一侧是游客客房,每年夏天,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旺季常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盛况。
在“一宅两院”旅游民宿带动下,马畈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0多个,户均增收5至10万元。现在,马畈村已成为“大石关”片区“一宅两院”民宿集群的策源地,正朝着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乡村变景区的美好目标继续奋进。